红古区“田头智慧小站”全覆盖,果蔬采后损耗率降至10%,助力乡村振兴
近年来,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,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。在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,一项名为“田头智慧小站”的创新项目正在悄然改变着当地农业生产的面貌,将果蔬采后损耗率降至10%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红古区位于兰州市西郊,是典型的农业区。然而,由于地理位置、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,红古区的农业生产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,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果蔬采后损耗率高。据统计,红古区果蔬采后损耗率一度高达30%,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。
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红古区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,引进了“田头智慧小站”项目。该项目以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支撑,通过建立完善的果蔬采后处理体系,实现了对果蔬从采摘、运输、储存到销售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。
“田头智慧小站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:
1. 智能化采摘:通过安装智能采摘机器人,实现果蔬的精准采摘,减少人工操作过程中的损耗。
2. 低温储存:采用先进的低温储存技术,降低果蔬在储存过程中的损耗率。
3. 智能化运输:利用物联网技术,实时监控果蔬运输过程中的温度、湿度等环境参数,确保果蔬品质。
4. 智能化销售:通过电商平台,实现果蔬的线上销售,缩短销售周期,降低损耗。
自“田头智慧小站”项目实施以来,红古区的果蔬采后损耗率已降至10%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这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,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首先,“田头智慧小站”项目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。通过智能化管理,减少了人工操作过程中的损耗,降低了生产成本,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。
其次,该项目提高了果蔬品质。通过低温储存、智能化运输等技术手段,确保了果蔬的品质,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果蔬的需求。
再次,该项目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。随着“田头智慧小站”项目的推广,红古区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关注农业科技创新,积极调整产业结构,发展特色农业。
最后,该项目带动了当地就业。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,红古区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回流,为当地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。
总之,红古区“田头智慧小站”项目的成功实施,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,各地应积极借鉴红古区的经验,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,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,助力乡村振兴。